想不到"@"的名字還真多呢!
雖然它很像蝸牛......
但我感覺是一個滑鼠,所以台灣才會叫它"小老鼠"

資料圖:目前全球Email用戶都需要使用“@”這個符號。
國際線上專稿:據《每日先驅報》(Daily Herald)18日報道,全球Email用戶都需要使用“@”這個符號,可是怎麼解讀它世界各地大不相同。有人覺得它是蛇、象鼻、蝸牛,甚至還有人認為它是動物的睪丸。
這個符號的創始人是來自美國馬薩諸塞州康橋市(緊鄰波士頓市西北方的一個市)的湯林森(Ray Tomlinson),他說因為這是鍵盤上唯一一個前置詞,也是他平時在打字機上記賬時使用的符號,使用這個詞是為了避免和其他英文字母相混淆,如今它已成為Email的正字標記。
台灣大學外語系美籍教師史嘉琳(Karen Steffen Chung)因為發現台灣人將“@”這個字念做“小老鼠”覺得奇怪,於是她發郵件給全球各地的資深語言學家,和他們一起討論和調查,結果發現各個國家的人對於這個詞的解讀十分不同。她說:“這就像是羅夏墨跡測試,不同文化的人看待同一個事物,她想看看能出現什麼瘋狂的結果。”(註釋:Rorschach test,羅夏墨跡測驗是一種非常有名的投射測驗,是其他投射測驗的原型。所謂投射法就是讓被試者通過一定的媒介,建立起自己的想像世界,在無拘束的情境中,顯露出其個性特徵的一種個性測試方法)
這個符號在以色列有“果餡派(或:果餡酥餅)”的說法,在捷克是“香料醋漬鯡魚卷”,在俄羅斯是“小狗”,在挪威是一種綽號為“阿爾法捲曲(alpha curl)”的東西,而在瑞典則有“肉桂卷”、“象鼻”、“象耳朵”、“猴子尾巴”、“貓腳”、“貓尾巴”等說法。
塞爾維亞稱它為“猴子”,荷蘭人將這個符號稱為“猴子的睪丸”,南韓人認為它是“蝸牛”,中國台灣人稱它“小老鼠”。
在英國、芬蘭、南非、印度、日本、斯里蘭卡以及中國大陸地區,都是直接稱呼這個字為英文的“at”,德國以及斯洛維尼亞國家的人認為它是“猴子”或“猴子尾巴”。希臘人稱之為“小鴨子”而匈牙利人認為它是一隻“小蟲子”,在西班牙它則是一個重量單位“阿羅瓦(arroba)”。(吳妤抒)
原文網址:http://big5.chinabroadcast.cn/gate/big5/gb.cri.cn/27824/2010/11/18/3525s3060080.htm
我認為...
福壽魚..
最新得見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