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- 台北市釣魚協會-福壽之家論壇 (http://www.taipeifishing.com/bbs2/index.asp) -- 『生活小品、文章分享區』 (http://www.taipeifishing.com/bbs2/list.asp?boardid=34) ---- [轉貼]呼巴掌合理化,這叫做愛? (http://www.taipeifishing.com/bbs2/dispbbs.asp?boardid=34&id=23686) |
| -- 作者:桃園小朱 -- 發佈時間:2010/4/3 上午 03:27:41 -- [轉貼]呼巴掌合理化,這叫做愛? 身為小學生的家長,我很同情日前被老師掌摑的同學和家長所受的委屈,我在想,若這名學生是在校門外的博愛特區被壞人追打九個巴掌,然後歹徒被警察抓,會不會是比較好、正義能比較快伸張的情況?但施暴者卻是與同學長時間相處的老師,使得情況變得更為複雜,一方面,依據現行辦法,一時之間還動不了這個老師,另一方面,面對其他家長出面力挺,讓受害人受到二度傷害。 其實,無論是被打的學生和目睹施暴的同學,以及家長,都受到了這場暴力事件的傷害,甚至轉而原諒、同情、支持施暴者的情形,非常類似在家暴事件中常見的受害人「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」,這是因為小學教師,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教師,更容易受到同學及家長的敬愛與情緒上的依賴,但不能以此為藉口,合理化教師的暴力行為是出於「愛」,錯誤地認知施暴者是個「好老師」。 從這次事件讓我們看到,體罰對小朋友及家長的傷害有多深,現行處理「不適任教師」的機制是否太過保障教師,無法加速不適任的淘汰。 ps: 1.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(Stockholm Syndrome):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稱為人質情結、人質綜合征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,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。 2.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由來: 1973 年8月23日,兩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,在意圖搶劫瑞典斯德哥爾摩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,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,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,因歹徒放棄而結束。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,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,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。本案因歹徒放棄而結束,然而所有的被害者在事後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,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多所照顧的感激,並對警察採取敵對的態度,事後,更有進者,被綁架的人質中有一名女職員克麗斯蕬汀 (Christian)竟然愛上歐陸森並與他訂婚(Hubbard, 1986; McMains & Mullins, 1996)。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,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,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。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,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。研究者發現到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於各種不同的經驗中,從集中營的囚犯、戰俘、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,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經驗。 3. 甚麼樣的人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: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(Stockholm syndrome),又稱為人質情結,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,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。據心理學者的研究,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,若遇到類似的狀況,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。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,通常有下列幾項特徵: 1. 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(加害者)威脅到自己的存活。 2. 在遭挾持過程中,人質必須體會出綁匪(加害者)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。 3. 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,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(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)。 4. 人質必須相信,要脫逃是不可能的。 而通常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經歷以下四大歷程: 1. 恐懼:因為突如其來的脅迫與威嚇導致現況改變。 2. 害怕:籠罩在不安的環境中,身心皆受威脅。 3. 同情:和挾持者長期相處體認到對方不得已行為,且並未受到『直接』傷害。 4. 幫助:給予挾持者無形幫助如配合,不逃脫,安撫等;或有形幫助如協助逃脫,向法官說情,一起逃亡等。 4.心理分析學的解釋: 心理分析學的看法,新生嬰兒會與最靠近的有力成人形成一種情緒依附,以最大化周邊成人讓他至少能生存(或成為理想父母)的可能,此症候群可能是由此發展而來。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是角色認同防衛機制的重要範例。 |
| -- 作者:nash0109 -- 發佈時間:2010/4/3 下午 12:10:04 --
|
| -- 作者:kittylice -- 發佈時間:2010/4/3 下午 06:18:45 -- 樓上這位大大的經驗, 我想,若是以前教育制度出來的, 這種好老師應該常常可見, 但若是現在教育制度出來的老師,要有這種好老師, 只能說.....百分比數低太多了... |